政府机构 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互动交流 走进白城
发布时间:2025-10-22 09:02:00    来源:
收藏

大安市:盐碱地变身“新粮仓”

 

微风拂过稻田,泛起层层金浪。站在大安市联合乡万福村的田埂上,眼前不再是昔日白茫茫的盐碱荒滩,而是一幅稻香鱼肥的丰收画卷——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腰,田边不时可见螃蟹挥舞钳爪,小龙虾悄然探头。不远处,工人们正弯腰采收茭白。

近日,走进大安信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的专家们正忙碌地进行水稻测产。他们手持工具,丈量地块、收割稻谷、现场称重、检测含水率……每一个环节都严谨细致。

这块地用的是我们最新示范的苏打盐碱地水稻密植侧深施肥技术。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明明抓起一把泥土介绍,你看,插秧时肥料就精准施在秧苗侧深3厘米至5厘米处,肥效集中,流失少。没有采用这一技术的地块亩产只有361.2公斤,而采用新技术的地块亩产达到了433公斤!

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这片改良后的盐碱地不仅长出了优质水稻,还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的生态循环。在田间穿行的信达农业公司经理王千士,随手捞起一网,活蹦乱跳的螃蟹和小龙虾让人惊喜。今年,螃蟹亩产约80斤,小龙虾超过90斤,茭白亩产达4800斤。他笑着说,你瞧,稻田为水生动物提供栖息场所,它们的活动又松土、施肥,形成良性循环。

王千士介绍,今年,他们在原有1万亩基础上,种植面积又扩大了1000亩。技术成功了,生态改善了,连鸟中国宝东方白鹳都来做客了!他指着远处天空掠过的白影,语气中满是自豪。

夕阳西下,收获的喜悦在田间弥漫。从盐碱荒滩到鱼米之乡,作为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大安信达农业用科技与智慧,在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上,书写着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动人故事。

 

 

初审:于淼淼 复审:程继伟 终审:李鹏飞

 

主办:色欲AV天天AV亚洲一区
承办:白城市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建设管理局

联系我们
网站标识码:2208000056

吉ICP备17005202号
吉公网安备 22080202000169号

访问量:
建议您使用IE8以上版本或使用360极速模式